第三节 频率原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孙科炎;程丽平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接近性原则可能引发喜欢,为什么接近性有如此的影响?不仅是因为接近性可以产生相互交往的预期喜欢,还有一个理由是接近基础上的熟悉。而这种熟悉,正是接触频率多少的结果。
想象一下,与电子邮件中爱的表达相比,人们一定会认为在脸颊上真实的一吻是那么的浓情蜜意;与相距较远、远在异国的朋友相比,人们也一定觉得距离近的、同在国内或者一个城市的朋友比较亲近。因为所有的这些比较,很自然地把接触的频率划分开了,所以人们通常对长距离的浪漫感觉体验并不深,也不快乐,相反,体验的深的依然是近在咫尺的、身边的浪漫感觉。
嘉美和男友杨磊两地分居已经两年,在两年里嘉美无数次地问自己还坚持的下去吗?尤其当节假日走在大街上看到别人都是成双成对地很快乐,而自己除了思念便是那份难受,嘉美自己经常躲在被窝里掉泪,这些杨磊并不知道,终于杨磊调到了嘉美所在的城市,杨磊想补偿嘉美,因此两个人一有空闲,就会绕着大街小巷逛,让嘉美不再有曾经的那种孤独感,嘉美更感受到在一起时最值得珍惜。
嘉美和杨磊终于走到了一起,这是最完美的结局。我们也知道,当下有很多两地分居的伴侣,他们彼此深爱着,也不乏分道扬镳的例子,而后者正是亲密关系的频率原理的反例——从反面向人们说明了伴侣间在一起受频率高低的影响。这也是有实验依据的。
心理学家罗伯特·扎伊翁茨让密歇根大学的学生参加了一项研究。在实验中,研究者呈现各种新异刺激,比如无意义音节、汉字、面孔、音乐片段等,并且有区别地增加刺激的呈现次数,让学生对它们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学生们对那些出现频率高的刺激表现出更多地偏好,并给予了积极地评价。通过这个研究,人们表现出了对多次出现刺激物的偏爱,那么,假若刺激物是人,结果是不是一样呢?
莫兰和比奇就做了一个这样的研究。在研究中,研究者让大学女生在某些课堂上出现不同的次数,比如15次、10次或者5次,并且仅仅是出现而已,不和其他任何人说话。实验结束后,研究者拿着这些女生的相片询问真正上课的学生,结果是,学生们认出了那些面熟的女生,也表示更喜欢这些女生,而不是面生的或者从来没有见过的女生。
很明显,这种接近基础上的熟悉让人们产生了好感。以我们自身的交往为例,我们可以知道,当我们认识一个人之后,假若很久时间内都不联系,那么当某一天突然遇见时,也许能想起的仅仅是曾经见过,可能连名字也想不起。而假若是另外的一种情况——在彼此认识之后,通过短暂的聊天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继而便有随后的工作合作、参加业余兴趣活动等等,这样高频率相处的结果之一必然是熟悉,当然前提是彼此的不排斥、不反感。这种相识模式,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很常见,而其中有不少人的恋爱、婚姻对象也是其中之一。
像这样,与某人的多次重复接触,多数情况下不会令人不快,结果反而是增加我们对对方的喜欢,心理学把这种相处影响称为屡见效应。这种效应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恋人之间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心情。当我们和对方确定恋人关系、婚姻关系时,我们会在彼此独立工作、外出时想到对方的一些事情,比如他/她的叮咛、他/她的一句玩笑话、他/她曾经做过的现在正发生的类似的事,所有这些折射出的正是想见到对方、想和对方在一起的渴望,这和之前彼此的“经常相见”分不开。所以可以说,当接触的频率不断增加时,人们产生的不是反感,更多的是对彼此的好感和喜欢。
到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第一次相亲就成功的人那么少?因为第一次见面,彼此属于刚认识,也就谈不上熟悉,更不可能确定向亲密关系发展。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恋人间朝夕相处也感觉时间不够?因为频率原理,让他们想有更多地时间一起了解、熟识。
当然,这种频率原理并不是没有限度。正如我们所喜爱的食物,不断地能吃到,或者所喜欢的歌,不断地能听到,都会产生厌烦感。对于人来说也如此,随着关系的稳定,我们彼此产生信任,纯粹地朝夕相处便不再是唯一模式,人们可能会把目光转向同伴关系中,但这并不影响两个人的情感发展,有时更像“小别胜新婚”的感觉。所以,处于亲密关系中的男女,无论何时总想见到对方以及更多地见到对方,这正是亲密关系形成和发展的一大特征。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25505/110256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