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好员工是夸出来的 > 第五节 一次学一点,他才不会在混乱中厌烦

第五节 一次学一点,他才不会在混乱中厌烦


不要怪他不长记性,他只是记不过来。

        5.1  主题案例:这个员工真的笨吗?

        公司即将启动A项目,下属安娜在制作策划案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于是便找到上司,想要讨教一番。安娜说:“我从未做过这类项目的策划案,这次A项目的策划案我恐怕是做不出来了。”

        上司笑道:“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回去慢慢做吧!如果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

        听到这句话,安娜只好回去继续工作,但在加班加点地忙了两天之后,还是没有一点进展。她实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了,就在无奈之下再次敲开了上司的门,说:“这两天我一直在准备这份策划案,看了很多资料,但仍不知从何做起,请您指导一下。”

        上司说:“好吧,我们俩一块做这份策划案,你来看看我是怎么做的。”随后,他就告诉安娜,首先要这样做,其次要那样做……

        如果忙了一天之后,一份绝佳的策划案就出炉了。不过,安娜并不觉得自己学到了什么,甚至感觉自己只是做了一天的打字员。

        几天后,公司承接了B项目,安娜又接到了制作策划案的任务。随后,如何制作这个策划案又成了困扰她的难题。无奈之下,她只好又去找上司帮忙。

        这一次,上司不耐烦了:“前两天,我不是刚指导过你怎么做策划案吗?”

        安娜委屈地说:“这个项目跟那个项目又不一样……”

        案例中的安娜,明明在第一次做策划案时,已经接受过指导,为什么在第二次还是不会做呢?是策划案太难,还是这个员工“太笨”?都不是,只是“老师”教授的方法不对。因为他忽略了“学生”注意能力的特征。

        5.2  心理分析:注意能力的选择性和分配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具有分配性和选择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一个人在面对很多信息时,他的注意力并不会集中在所有的信息上,只会集中在少部分的信息上。这就是注意力的选择性。而注意力具体落在哪些信息上,则是由他接收的命令、任务来决定的。比如,你让一名员工去客户信息表中查找一个名叫“王瑞”的客户的资料,那么这个员工虽然在客户信息表中看到了很多客户的信息,但是,真正引起他注意的,只有那个叫“王瑞”的名字及其资料。

        不过,在现实情况中,人们却常常需要把注意力同时分配在不同的任务中,即进行分配性注意,以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这种注意有助于提高多种信息的识别效率,提高执行速度。不过,它同时也会提高出错的概率。

        1975年,心理学家奈瑟做过这样一份研究:

        在第一阶段的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观看视频。视频中同时播放了两个活动,一个是“三人打篮球”,一个是“两人玩拍手游戏”。同时,研究人员让被试只关注其中一个活动,并在关键事件发生时按下手中的按钮。例如,只观看打篮球,在进球时按下按钮。

        这个实验本质上来讲,涉及的还只是选择性注意。

        在第二个阶段,研究人员还是让被试观看相隔不远的两个视频(能同时看到),左边的视频播放的是三人打篮球,右边的视频播放的是两人玩拍手游戏。只不过,这次是让被试同时注意两个活动,并要求他们用不同信号告知每个活动的关键事件。

        结果发现,相对于实验的第一阶段,被试的出错率要高得多。

        可见,在正常情况下,同时执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任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在教导员工时,一次给出很多意见,那么员工可能连一件都记不住。所以,如果我们真心想帮助员工,就应该一次只教一件事。

        5.3  管理要求:一次只教一件事

        一次只教一件事,就像以下案例中的艺术大师一样。

        一位艺术大师在后台在等待出场时,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掉了。大师诚恳地向弟子道过谢,然后迅速系好鞋带。过了一会,即将出场时,弟子离开了后台,大师赶紧以更快的速度解开了鞋带。这一幕,被旁的剧务人员看到了,迷惑不解,就问大师其中的原因。大师的回答是:

        其一,他(我的弟子)能发现问题——鞋带掉了。这说明他很细心、也很冷静,注意到了细节,即使是在关键的时候。这个特点值得肯定,应该鼓励,所以我向他表示感谢并改正了。

        “其二,我扮演的是一个风尘仆仆的路人,鞋带掉了是一个必要的细节。所以,我只能趁他走了之后,再解开鞋带。”

        剧务人员问:“这样的话,我们就更不明白了,您为什么不在他提醒您系鞋带的时候,给他解释清楚呢?”

        “很简单,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才能集中精力把事情做好!我一次只教导他一件事,他才能记住我的这个期望。”

        所以,如果我们没有教会下属,原因可能并不在于下属“不长记性”,而在于我们“不会教”。

        5.4  行动要领:点出问题,让他自己想办法

        即使是只教一件事,也要讲究方法,以便让员工在愿意学的情绪学习。

        那么,员工在什么情况下会愿意学习呢?答案是,他自己发现有问题的情况下。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告诉员工哪里做错了,哪里应该怎么做,而是点出问题,让员工自己想办法。

        (1)点出问题

        点出问题,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因为我们的阅历比员工丰富,要点出问题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点出了有效的问题,因为员工可能并不愿意承认我们点出的问题是问题。

        所以,要让员工承认其工作中有问题,你就需要使用一定的技巧。

        你可以跟他这样说:“我们的目标是……这个方案能达成这个目标吗?”

        大多数情况下,员工会回答:“差不多。”

        这时,你可以再接着问:“那么,可能会在哪些地方出现差距呢?怎么来缩短或者消除这种差距呢?”

        这样,员工就会努力去寻找有问题的地方,并想办法改善。

        (2)问他还没有更好的方法

        在员工提出改善方法之后,为了让他做得更好,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个方法很新颖。这是最好的方法吗?确定吗?”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前半部分“这个方法很新颖”是对员工劳动成果的夸奖,起安抚的作用;而后半部分“这是最好的吗?确定吗?”则是一种质疑,这种质疑跟信任没有多大的关系,但会给下属造成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会逼迫他们去想出更好的方法。

        总之,作为管理者,你不能像开篇案例中的管理者一样,不顾下属的想法,只是一味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而应该给他充分的空间,在他做对的时候,告诉他“做得好”;在他做错的时候,提示他去想想更好的方法。只有这样,他才能记住他所学到的——这不同于你教授的。你教的,他不一定学得会;但他自己总结的,却一定是学到的,一定能够成为他自己的技能和经验。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25507/1102580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