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经济心理学 > 第二节 理性经济人——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第二节 理性经济人——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理性经济人”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这一假设认为,人的行为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动目标,而且都是理性的,他们通过成本收益计算,能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所以,按照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没钱的工作是没有人愿意做的。同样,酬劳相对较少的工作,人们也不乐意去做。人们追求自身私利的行为,在这些经济学家眼里,是天经地义的。而且这种自利行为恰恰是经济活动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这样描述理性经济人: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

        亚当·斯密的这段论述,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表明了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利益交换关系,我们能获得食物和饮料,而商家们从中获得自己的财富。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较为形象地表达了理性经济人追求利益的心理动因。他们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并不是为了哪个饥饿的人送去面包,而是为了不断地赚钱。现在,先让我们来看几个场景。

        场景一:在某个一线城市的一个小区,一户四口之家在街边开了一家餐馆,父亲管账,母亲招呼客人,儿子掌勺,女儿端菜擦桌子,从早上5点起一直忙到晚上10点,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工作,为这个家庭多增加一些收入。由于这家餐馆的饭菜可口,价格实惠,服务也挺不错,因此,受到了许多顾客的喜爱,生意也挺红火。

        场景二:一辆出租车上,司机师傅正在和乘客聊天,慨叹生活真不容易。为了多赚点钱,他们每天开车至夜里两三点。由于出租车行业的特殊性,要保证驾车的安全性,一定要有睡眠的充足,因此,第二天一般是在早上10点左右才出车。此外,平时也没什么周末休息时间,能用的时间都拿来开车。没其他多的想法,就是想多赚点钱,补贴家用。

        场景三:天色已经完全漆黑,一些人也早已入睡。但是,在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还打着刺眼的探照灯,穿梭在高空中的钢管架上。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冒着极大危险,在高空完成艰巨的电焊工作……电焊发出的零星火花,以及建筑机器发出的隆隆噪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留下的只是农民工在黑夜继续拼命的身影。

        上述三个场景中,第一个场景描述了四口之家起早贪黑经营小餐馆的画面,第二个场景是出租车司机与乘客聊天感叹生活艰辛的场面,第三个场景是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在夜晚加班加点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境。这些生活在现实中的普通人为什么要如此拼命地工作呢?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最大程度地赚钱是这些人努力工作的根本动力。由于人是理性的动物,人们想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一些,因此,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获得较多的报酬。

        “天下攘攘,皆为利来”是对“理性经济人”的一个很好的诠释,道出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逐利的本质,尤其是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多个不同的选择机会时,总倾向于选择能给个人带来最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表现出试图获得最大化物质补偿的行为。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逻辑基础,西方一些重要的经济学理论都是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起点的,这些理论包括自由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等等。

        至此,我们理解西方理性经济人假设时,仍然存在着一股质疑的声音,这一声音认为理性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关经济理论引导人的行为趋向物质化发展,使人们变成了歇斯底里的经济动物。但是我们要说的是,理性经济人实际上并不比其他任何更世俗的人性解释在这方面走得更远——每个人都需要生存,都需要追求利益,人们都需要追求成功,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不是什么理论假设可以改变的,理性经济人也只不过旗帜鲜明地对这一客观事实予以承认罢了。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25862/1109753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