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经济心理学 > 第六节 马太效应——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第六节 马太效应——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在给大学生进行演讲时,曾经说过他刚开始创办新东方是在一个小学传达室里,摆了一张简陋的桌子,报名单上一个人也没有,好不容易有人来报名,看到这个样子,就都放弃了。后来,俞敏洪想了个办法,他先虚拟了几十个人名,假装这些人已经报了名,并把名单公开。等到再有人来报名,报名者看到名单上已经有这么多人了,就不再过多顾虑,很多人也报了名。慢慢地,报名的人数越来越多,新东方的事业也慢慢打开了局面。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马太效应,反映的是“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种两级分化现象——报名人数越多,就越容易吸引更多人报名。“马太效应”之名最初来源于《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再给他更多;没有的,连他仅剩下的那点东西也要夺过来”。在经济领域中,人们通常用马太效应来解释“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

        20世纪90年代,“美式炸鸡”一度风靡北京城,但连续几年也未能发展壮大,始终只是小店或者小摊的低档品——尽管平心而论,“美式炸鸡”的口味并不差,而且价格明显比肯德基和麦当劳更为低廉。1996年以后,在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分店不断增加之际,“美式炸鸡”在市场上不断萎缩,并在1998年前后逐渐从北京市场上淡出。

        同为炸鸡食品,肯德基与麦当劳多年来备受消费者的追捧,这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因为肯德基和麦当劳的炸鸡拥有更好的口味,而是国际知名品牌带来的马太效应——越是实力雄厚的名牌,越容易受到消费者的支持,并由此进一步强化名牌的“含金量”。反观国内的“美式炸鸡”,由于既无名望也无规模,即使口味再好,也很难与肯德基和麦当劳竞争。

        马太效应的最初提出者——美国科学史研究员罗伯特·莫顿(Robert  K.Merton)于1973年正式提出。莫顿曾说过:“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这句话概括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也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结交更多的朋友,而缺少朋友的人则往往一直陷于孤独之中;名人往往有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传媒和商家更愿意也更容易采访、报道和邀请他们做广告,当然,他们也将更加有名。此外,类似的情况还包括地价越拍越高,房子越涨越抢,越抢越涨等等。

        因此,马太效应可以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比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也就是说,资源总是向高效率者倾斜——对于领先者来说,是一种优势的积累,当一个人已取得一定成功后,就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强者总会更强,弱者反而更弱。如果一个人要想在某个领域发展,就应尽量让自己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头羊,并且借势不断壮大。当这个人成为该领域的领头羊后,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也能更轻易地获取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

        因此,马太效应告诉我们: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再者,当目标领域有强大对手的情况存在时,就要另辟蹊径,争取开拓一个全新的领域,并在该领域取得优势。反之,在自己较为弱小的情况下,与强大的对手正面突击是不可取的。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25862/1148098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