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从语言到远方 > 第六十一节:当文学面对灾难

第六十一节:当文学面对灾难


苗洪:当文学面对灾难,缺乏的仍然是关于美学的思考

    

    序言:  苗洪最近发表文章说,当中国文学面对灾难时,缺乏的仍然是关于美学的思考。苗洪这种观点主要起源于在泰坦尼克沉没百年之后,六名“被消失”的中国幸存者故事被浮出水面的新闻背景。而近日,由英国导演亚瑟·琼斯拍摄了一部名叫《六人》(The  Six)的纪录片,还原了被历史淹没的这段往事,据悉,该影片的部分内容将于5月在中国上映。

     1958年默默无闻的《冰海沉船》并没有讲赚人眼泪的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是这艘永不沉没之船的沉没过程,以及在这种背景下的众生态。话务员由于工作疏忽,没有及时给船长传达冰情报告,导致了这艘船撞上冰山。这段细节,完全可以作为管理学的经典教案,充分说明了一个小职员失职对一个大公司的影响。

  在沉船事件中,英国绅士们表现出来的风度让人由衷的赞叹,少数人表现出了原始的求生本能,遭人唾弃。在救援方面,有人拼死相救,有人隔岸观火。1500人遇难,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需要慢慢总结。这里面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救援态度的问题,还涉及到许多人文,道德,等级方面的问题。但是,当文学面对灾难的残酷,我们是否还需要一种关于美学的思考?

    关于这个问题的提出,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有些多余。但实际问题在于,当我们的文学面对灾难性现实时,时常侧重于思考的是那些沉重的方面及页面。文学艺术本身的许多要素被迫让位于更多属于思想领域的思考。我们从关于反映泰坦尼克号灾难空格件的两部电影中可以看出的是,即便在西方国家,文学艺术也不得不成为关于人生思考的白皮书。

  《一》关于泰坦尼克号灾难空格件,英国及美国曾经分别两度以此为根据拍摄了相关影片。今年恰巧是《冰海沉船》拍摄六十周年纪念。但是,这两次拍摄,都没有将六名中国人真实的故事刻意抹去,淹没在历史当中。琼斯说,“当我们看历史事件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迷思,我们以为泰坦尼克号只是关于富有白人的故事,却不知道那里面也有着许多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其中也包括中国人的故事,而他们的故事,从未被告知。”

  当然,琼斯的这段话仅仅只是对于真实的泰坦尼克号灾难空格件而言。尽管这一事件两次拍摄都被定义为所谓白人的故事,但是其中是否有肤色及种族歧视,苗洪认为,从两次关于泰坦尼克号灾难空格件电影的拍摄来看,实际上应该不存在这种被刻意强调的歧视概念。实际上,西方国家的电影界第一次将这一灾难事件搬上银幕时,其实仅仅只是一部使用全景式且群雕式的手法拍摄了关于该事件的第一部影片《冰海沉船》。很明显,这部影片是没有比较明确主角概念的影片,仅仅是针对事件的全景式纪录片式的展示。

      由于这部影片是采用黑白胶片拍摄,所以很难说,影片制做人故意在渲染白人情结。在关于该影片的主题介绍时,一贯的宣传用语是《冰海沉船》描写了1912年号称“永不沉没”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皇家邮轮“泰坦尼克”号(RMS.Titanic)的“处女航”因撞冰山沉没的情景,真实而生动的刻画了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物,以及在“泰坦尼克”号沉没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面貌。为罗伊·沃德·贝克导演的动作电影,肯尼斯·摩尔、霍纳尔·布莱克曼等参加演出。

  《二》在《冰海沉船》公演的四十年后,好莱坞翻拍这部英国巨制,以恢宏的视觉特技效果和浪漫的古典爱情故事包装,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对泰坦尼克号的热议。而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的成功,一半属于好莱坞电影产业,而另一半当归功于这部《冰海沉船》。因为前者关于灾难场面的描写和历史事件的还原,完全是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之上,即便是人物性格、阶级性或涉及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等人文命题,也毫无新意的照搬了后者。

不同于《泰坦尼克号》的双线交错的谋篇布局形式,《冰海沉船》按照事件发展时序叙事,强调影片的纪实性和还原历史的功能性。

  影片看起来规整、平衡,叙事不偏不倚且面面俱到,完全可以归类于巴赞定义的“经典好莱坞电影”的范畴:“得体、均衡、形式和谐、尊重传统、模仿、不出风头、技术和冷静控制观众反应的观念。”在《冰海沉船》的拍摄年代,电影特技还未侵袭电影工业,也不足以支持导演在影片中去制造奇观,因此叙事重心自然落在还原历史事件的始末之中了。

    影片《冰海沉船》使用冰山警告电报为故事发展设下了悬念,而后频繁的电报情景更是交代了电报员何以错过重要电报的原因,整个社会的浮躁与自大一览无遗,为影片后半部分的剧情埋下了伏笔。另外,影片通过情节的层层推进,不遗余力地寻找那些细枝末节中所蕴藏的可能性,并让因果逻辑链条中的各个结点逐步显现出来,观众作为旁观者是全知的,也是冷静客观的。而在《泰坦尼克号》中,这些细节均被埋藏于爱情故事的明线之下,巨轮撞冰山的原因已不再是导演需要刻意探究的部分,而关键是如何展现出一个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随之而来的是两部影片在叙事策略方面的差别,《冰海沉船》整片节奏平静舒缓,大都采用固定镜头摄影,叙事过程中也尽量淡化事件中的戏剧成分,采用“罗生门”式多点多角度叙事手法,由点及面,力图完整还原沉船过程的全貌。而《泰坦尼克号》则洋溢着激情、意外和冲突,大量的运动镜头捕捉人、船和事件发展的动态结果,并放大故事本身所包含的不确定因素,观众更多的被人物命运走向牵引,而沉船过程会被放在相对较次要的位置。

  《三》《冰海沉船》作为一部英国电影,明确保持了欧洲电影较注重社会学意义和人文价值的传统,更多地关注各群体、各阶层的生存状态,而并不频繁的介入个人命运情感的脉络走向。如很多时候,导演罗伊·贝克会将镜头对准英国社会的不同层次的个体,如蕾切德爵士夫人、教会的牧师还有底层的制造工人,虽然每个人都掠影匆匆,但整个社会的心态和生存状态都尽收眼底。

  而《泰坦尼克号》则吸取了前者对社会贫富差异、阶级意识和巨轮不断下降的场景的细节描绘,但对人性、阶级性的刻画都具有相当的世俗特点和商业元素。《冰海沉船》中所强调的船舱等级或是人物阶层,实际上是存在一定的错位。身为贵族的蕾切德爵士夫人和女暴发户便是一个例子,前者高贵优雅,后者却总在众人之间炫耀自己的发家史,两人在情感和价值取向方面存在明显的分化,然而在随后的故事进程中诡异的“殊途同归”了,罗伊·贝克这种对阶级关系的透彻看法,在后来卡梅隆的新作那里被抛弃。

  他虽然站在人性、人道的立场上试图批判阶级文化和偏见(安排了露丝和杰克的爱情),但却通过一种跨阶级的爱情淡化了阶级差别的残酷性,以此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争取文化消费导向的认同。比如,作为上流社会成员的露丝,她内心却不认同自己的贵族身份,不顾母亲和未婚夫的阻挠,甘愿与末等舱的“下等人”杰克相恋,而不像大多数贵族那样,拒绝“自降身价”,拒绝放弃阶级性赋予的优越感。实际上,不论在哪个时代,这些都是阶级性中难以僭越的障碍。由此看来,《泰坦尼克号》要比《冰海沉船》更易讨好文学对象,也更具消费功能,而后者则站在社会学层面审视人和人的行为,更具反思功能。

  《四》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甚至一点风都没有。如果有的话,船员会发现波浪拍打在冰山上的点点磷光。泰坦尼克号以22.3节的速度在这片漆黑冰冷的洋面上兼程航行。接到附近很多船只发来的冰情通报,史密斯船长命令瞭望员仔细观察。这一年的冰山比往年向南漂得更远。

  但是,泰坦尼克号的船员忘记带上望远镜,瞭望员不得不用肉眼观测。11点40分,瞭望员弗雷德里克·弗利特(后来生还)发现远处有“两张桌子大小”的一块黑影,以很快的速度变大。他敲了3下驾驶台的警钟,抓起电话:“正前方有冰山!”。接电话的六副穆迪通知了旁边的大副默多克。默多克下令减速,左满舵,停船倒车。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最愚蠢的决定。当时最好的选择是减速的同时用坚固的船头去撞冰山。1912年4月那个寒冷的夜晚,泰坦尼克号和冰山发生死亡之吻。

  许多乘客虽然逃离了船身,但因为未能搭上救生船,而在沉船时一起被吸进海内,或者是泡在冰冷的海水中失温而死。不少乘客的尸体未能寻回,他们很有可能被困在船舱内活活淹死。落入水中的人们很快就失去了知觉。等待他们的是迅速的体温丧失,神经麻痹和死亡。救生艇中的人们也被冻得半死。一些人完全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半身泡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紧紧扒住翻覆的2号救生艇。

  一直到3点30分,卡纳德公司的客船卡帕西亚号最先赶到了出事现场。4点钟,卡帕西亚号的船员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发现了第一艘救生艇。救援工作一直持续到早上8点30分,第12号救生艇被系上救援缆绳。泰坦尼克号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还。卡帕西亚号的船长和牧师在大餐厅主持了一次悼念仪式。8点50分,掉头返回纽约。

    1912年4月18日,卡帕西亚号抵达纽约港。经过自由女神像时,上万人在曼哈顿岛的巴特雷海岸观看。在54号码头,大约3万人伫立在雨水中默默地迎接泰坦尼克号上的幸存者。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当时大西洋两岸许多地方降了半旗。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美国总统塔夫脱互致唁电。德皇威廉二世也拍发了吊唁电报。  

《五》当冰山撞击船体,导致船底的铆钉承受不了撞击因而毁坏,当初制造时也有考虑铆钉的材质使用较脆弱,而在铆钉制造过程中加入了矿渣,但矿渣分布过密,因而使铆钉变得脆弱无法承受撞击(当时铆钉撞击时承受压力为约为1万44磅),铆钉断裂后,海水涌进水密舱,但当时泰坦尼克号水密舱最大承受极限为4个,而进水部分为5个超过承受极限。

  这次碰撞的结果,后来为人们所熟知。但当时船上的乘客和船员们却反应不一。头等舱和二等舱一些睡得不熟的乘客被一阵轻微的金属刮擦声惊醒了。船身轻微震动了一下。有人以为遇上了大浪,有人以为是触礁了,还有人以为是螺旋桨发生了故障。但是下面船舱的乘客感觉到的震动剧烈得多。有的乘客看到了舷窗外擦身而过的乳白色冰山。有些擦掉的冰块掉到了船舱里。底层统舱的移民乘客更是心惊肉跳地发现,冰冷刺骨的海水正从不知道的什么地方漫过门缝。船很快停了下来。一些乘客披上外套来到甲板上。北大西洋上空繁星闪烁,气温则低达零下一度。漆黑的天穹下,泰坦尼克号的窗户里发出温暖的淡黄色灯光。四根高大的黄黑两色烟囱中冒着白色的蒸汽烟雾。突然,有三根突然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和嘶叫声。

  沃尔夫公司的首席造船工程师托马斯·安德鲁一道检查受损情况。前面的五个隔舱都涌进了海水。海水似乎正在有条不紊地漫过H甲板。在邮件舱昏暗的灯光照耀下,成包的邮件漂浮在海水上。检查过所有水密舱之后,安德鲁平静地对史密斯船长说:“这艘船没救了”。史密斯船长问还能剩下多少时间,得到的答复是一个小时,最多两小时。之后发生的事情,大家已经都很清楚了。

    15日凌晨0点5分,史密斯船长下令准备放救生艇。0点15分,泰坦尼克号发出了“CQD  MGY”的呼救信号。CQD是当时通用的遇险信号,MGY是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呼叫代号。不久又发出了新近被国际海事协会确定的SOS求救信号。很多大西洋上的船只都收到了求救电报。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圣殿山号、卡纳德公司的卡佩西亚号、俄国货船缅甸号,还有法兰克福号、弗吉尼亚号、奥林匹克号......都在加速向出事地点赶来。

  结束语:而在关于如何思考当灾难空格件以文学形式展示的方针讨论时,我们一方面强调纯文学的意义,一方面却又极力渴望通过文学创作来展示人类本身对灾难的恐惧感,摆脱感,危机感。这其实是一个相当矛盾的局面。

  因此,在我个人看来,文学艺术如果一定要追求一种纯粹的话,其实并不复杂,只要多一些关于美学的思考就可以达到目的。因为在文学创作那里,有时侯美学机制的介入,往往会增加文学本身的存在感。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19220356/8138973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