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从语言到远方 > 第四十八节: 关于诗歌解体后最终的归宿

第四十八节: 关于诗歌解体后最终的归宿


苗洪:关于诗歌解体后最终的归宿  

  《一》一提起当今诗人创作成就的问题,那么肯定少不了的就是,这个成绩斐然的诗人是因为在诗歌中引用了哲学的方空格或者说充满了哲理的深邃思考。实际上,在很久以前,特别是欧洲人在讨论诗歌相关问题的时候就明确提出,哲学为诗歌插上智慧与辩证的翅膀,让诗歌的启蒙力量更雄厚。

    我们不知道在诗歌与哲学融会贯通的过程中,是诗歌推动了哲学的发展进程抑或是哲学推动了诗歌发展的进程。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似乎是陷于绝境。因为在欧洲或者说是古代这些年比较发达的地方,都曾经由衷的赞叹说,我们从诗歌那里看见了哲学的曙光。无论按照世界范围内哪个地区的语言学来解释,既然是从诗歌那里看见了哲学的曙光都含有两层意思。或者说是通过诗歌再现了哲学或者说其他关于世界分析的物质。从这个解释来看,似乎是诗歌推动了哲学的发展进程。因为诗歌在这里成为代言哲学或解释哲学,发展哲学的工具或载体;但是,我们在此并不能否认这句话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哲学与诗歌的一体化状况。

  而另外,诗歌凭借哲学亦使诗歌本身变化得更加优秀。而在一些哲学头脑相当复杂的学者那里,他们发现诗歌在与哲学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尽管诗歌可以在与哲学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诗歌可以代言哲学,但是却很少有诗人去使用类似一分为二的方针去指导诗人的创作行为。因此,从这个比较特殊的交汇点来说,诗歌充其量只是代言了关于哲学范围内极少数的成份而不是全部。或者说,因为在诗歌有限的篇幅中,它只能使用反对或者说赞成,诋毁或歌颂两个极端的基本点进行书写,他没有足够的篇幅去阐述过于复杂化的东西。也就是说,诗歌在与哲学融会贯通的过程中,他仅仅只是代言或模仿着哲学领域的现成成果或结论而并不能去阐述与哲学论证有关的更复杂流程及其过程。从这点来说,诗歌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仅仅只是内部事务的联系而并不注重外在的繁琐复制。

  那么,根据我们以上几个方面的相关论证结论来看,因为诗歌在与哲学接轨的过程中,仅仅只是局部的问题,因此我们所得出的重要结论是,诗歌最终将不能替代哲学或者说成为哲学的另一种形式。黑格尔曾经在他自己的逻辑体系中论证了艺术解体的过程。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考虑文学本身是否会解体,诗歌是否会解体,小说是否会解体的问题。既然在某种逻辑区间内,艺术可以被解体,那么文学本身在某个区间内也必然会被论证为解体的对象,而事实上,关于这点的考虑,已经有不同文学种类或文本边缘化的观点在产生。这可以说是对文学本身会解体的最初雏形。这种边缘化模糊了文学文本的界限。同一部作品,既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杂文,也可以是评论,也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工具书,甚至可以被当成化验报告或者新闻报道来阅读。

  当然,我们在注意到这种不同文本的边界在被模糊的过程中,仅仅只是作为一种现象被观察到,而并没有去联想到这种现象必然会导致文学本身被解体的相关问题。

《二》一提到维特根斯坦,我们作为普通读者所能联想到的必然是那位相貌英俊、表情严肃、举止怪异的二十世纪哲学大师,如果你碰巧是位哲学爱好者,一定会明白没有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就好像没有了莫奈的印象派,“维特根斯坦”毫无疑问就是一个绝对的哲学能指。

  也许,维特根斯坦之所以没能被当作财富符号流传于世,除了被那位哲学家的耀眼光芒掩盖之外,主要原因在于卡尔缺乏商业头脑的败家子嗣们未能守住这庞大的家产。正如此书英文版书名“A  Family  at  War”所暗示的那样,这个流淌着犹太血液的家族在震荡整个欧洲的两次战争的洗礼之后,泼天的财富已经烟消云散。政府为了还债,把印钞机开足了马力,奥地利克朗随之贬值16倍。到了1922年,纸币已经一文不值,“而消费品价格比战前水平高出了14000倍”。更不用说等到二战,虽然早几代人就开始信奉天主教,但受到犹太血缘的牵连,维特根斯坦家族的成员们,为了在纳粹血流成河的虎口中活下来,将存于瑞士的最后一笔巨额财产提前解冻并将其中大部分都无偿捐给了希特勒—这位路德维希在林茨郊区读书时的同学,而他们家捐出的黄金“比德国人在一年后攫获的捷克国家黄金储备的十分之一还要多”。  

  读过蒙克所作传记的人都知道,监狱中的路德维希曾在跟一个画家聊天时提到:艺术大师克里姆特为他的姐姐(当时即将结婚的格雷特)创作了一幅肖像画,但读完《维特根斯坦之家》后你会知道,后者居然因为不满意于对她嘴唇的处理而将这大师之作束之高阁。更不消说,大量的乐谱手稿被收藏于维特根斯坦家族在维也纳的三处宅邸中。这些都被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称之为“文化资本”,是我们这些着眼于“经济资本”的鄙俗经济人(Homo  Economicus)所难以计量的隐性财富。卡尔及妻子都是狂热的音乐爱好者,他们会在私家音乐厅的阴暗处一起弹奏最爱的巴赫、贝多芬或勃拉姆斯,也会经常在这个音乐厅中举办家庭音乐会,座上宾客包括一连串教科书上的名字:勃拉姆斯、理查德·施特劳斯、勋伯格和古斯塔夫·马勒。这样的华丽阵容绝不是暴发户数着金币就能堆砌出来的。对音乐的崇敬几乎是维特根斯坦家族的隐性基因,卡尔的表兄是著名的小提琴家约阿希姆、作曲家门德尔松的学生,而路德维希的亲哥哥保罗则是一名享誉世界的左臂钢琴家。  

  造物主一定是一位优秀的剧本作者,所以福楼拜才会叫我们去细节中寻找上帝。在很早的时候,他就为整个家族埋下了暗示衰败的伏笔。路德维希的两个哥哥鲁道夫和汉斯都死于自杀,这说明这个家族本身有问题。鲁道夫曾向一个慈善组织坦言自己有着同性恋的“变态倾向”,最终不堪舆论压力而吞服了空格。据说也是公认同性恋的汉斯,拥有一颗惊人的数学头脑,还被马勒的老师、维也纳音乐学院的教授爱泼斯坦称为音乐天才,不过其宿命则是离家出走和殒命他乡。

  所幸的是,一直徘徊于自杀边缘的路德维希,找到了毕生的志业所在,也所幸他的导师罗素、摩尔选择忍受他的狂躁和神经质,这才为维特根斯坦家族保留了唯一一颗最终闪耀的星。于是,写来写去才发现,关于维特根斯坦,也许终究只能讨论哲学。

《三》一提到哲学,我们就必然会联想到另外一个非常丰富的问题就是,哲学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最终推给上帝。但是,上帝也同样避免不了死亡的命运。尽管尼采在本体论和认识论领域没有创造任何全新的理论,一向不在职业哲学家之列,但很多有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的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了尼采的影响。在尼采的白日梦里,他的身份不是哲学教授,而是一个战士。

  尼采将苏格拉底看作理性主义的发起人,把柏拉图看作“两个世界”的划分者,认为西方哲学从此处于“柏拉图主义”的统治之下。尼采将苏格拉底看作理性主义的发起人,把柏拉图看作“两个世界”的划分者,认为西方哲学从此处于“柏拉图主义”的统治之下。尼采认为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虚无主义展开史,要想对之加以克服,只能通过“重估一切价值”,通过对“两个世界”的翻转来加以实现。说到尼采思想的成熟性与重要性,不论是《人性的,太人性的》,还是《朝霞》,都略欠火候。严格算起来,此一时期的核心著作,仍要推这部《尼采:欢悦的智慧》。《尼采:欢悦的智慧》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其首次明确提出“上帝已死”这一命题,并首度界定了尼采后期的核心问题——“虚无主义”。

  《尼采:欢悦的智慧》在尼采的一生中处于中心的位置,它也是尼采采用哲学的叙述方式最成功的尝试。身为哲学家的尼采与科学对立,又以哲学家的身份抗拒艺术,同时也抗拒哲学家的语言。尼采处在艺术和科学的彼岸,为这个主题倾注了持续不断的热情,这部作品正是这种热情的成果。《尼采:欢悦的智慧》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类精神中关于科学和艺术问题的解决办法,尼采并不是要压抑和抑制科学和艺术,而是将二者置于一个美化的领域使之共存。

尼采不是天生的圣贤,因为在他心中充满了恐惧和憎恨,因此他认为不可能有对人类自发的爱。在他的意识里,他不认为有这样一种人,这种人虽然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和强烈的自尊心,但因为没有给别人施加痛苦的愿望,所以他不这样做。  尼采最希望看到的是,被他视为“高贵者”的人能取代基督教圣徒的地位。他所塑造的“高贵者”是这样一副形象:缺乏同情心,冷酷、狡猾、残忍,只关心自己的权力。

  然而,这些“高贵者”不是普通人,他们是有统治权的贵族,会做很多残忍的事情,也会做被大多数的普通人视为是犯罪的事,而且,他们的义务只能让与他们平等的人享受。此外,“高贵者”还会保护艺术家、诗人和所有精通某种技艺的人。

  结束语: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述,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艺术会死,上帝会死。而另外,当哲学面对一些自己无能为力解释的问题表示沉默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所谓的死亡状态。但是,纵观整个艺术会死,上帝会死,哲学会死的历史,世界范围内似乎还没有人提出过文学会死的观点。

  当然,关于文学会死的观点,我们曾经从资料上得知有人提出过文学已死的结论。但是,这个文学已死的结论不仅仅是非常可笑并且也非常感性,他们只是把没有人阅读看成是文学已死的标志。但是实际上,不管文学作品是否有人阅读,但是,作家及诗人却不会因为没有读者就放弃写作。因为,有时候书写的目的不一定是面向外界,面向读者,他可以面向自己,也可以没有任何面向对象。所以,这种所谓的文学死亡论纯粹属于针对文学对象锐减而发出的感叹而已。而并没有从整体上,客观规律中去认知文学死亡的概念——这个需要更聪明的哲学家去论证。

  我们之所以在本文中论述这个诗歌解体后最终归宿的问题,是因为现在的诗歌看起来更像是白皮书,自白书或者说哲学研究的东西。那么,是否就能够通过诗歌这些方面的变异而认定诗歌已经死亡或接近死亡了呢?世界万物皆有始有终,所以,诗歌在某个将来时刻,必然会遭遇解体。因为,当文明发达到某一程度的时候,她就无疑将会编成多余的东西。但是,多余也就意味着她并不完全消失。最后的结局或许就是写来写去才发现,关于维特根斯坦,也许终究只能讨论哲学,写来写去才发现,关于哲学其实就是诗歌的最后归宿。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19220356/8142351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