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从语言到远方 > 第四十七节: 被虚构的声音与美好之间

第四十七节: 被虚构的声音与美好之间


俄罗斯白银时代一百零五周年:永生于被虚构的声音与美好之间  

                                                                                                                      苗洪

      

      序言:  白银时代被誉为俄罗斯的“文艺复兴”,是俄罗斯现代文化和文学兴起的大时代,其时间跨度为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近30年(1890—1917)。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的一大特点是象征主义、阿克梅派、未来主义等多种思潮和流派相继崛起,文坛的多元格局得以形成。在这一时期,诗歌的成就尤为令人瞩目,有着重要意义。俄罗斯的文艺复兴时代或白银时代,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由近代向现代转换的大时代,一个精神觉醒、思想活跃、文化振兴、创作繁荣的时代。

    而在这个时代之前,是十九世纪俄罗斯古典文化(以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哲学为主导)和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流)时代;在这之后,在国内是苏维埃文化和文学时代,在国外则形成了独特的俄罗斯侨民文学与文化。别尔嘉耶夫用以考察十九世纪末至十月革命这一时代俄罗斯文化和文学的一系列著述,以及这些著述中所提出的观点、所使用的术语,为后来的文化和文学研究者广泛借鉴或采用。为纪念俄罗斯白银时代一百周年,在本文当中,我们将以苏联俄罗斯女诗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俄罗斯白银时代主要代表诗人之一阿赫玛托娃·安娜·安德烈耶夫娜为例,来回顾一下一百周年之前在俄罗斯所发生的“文艺复兴”。

  我们之所以在本文当中以阿赫玛托娃为例,是因为她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女诗人,并且终其一生,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诗人的人格与其诗同样不朽!这是一位时代女性,她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她不是男人的附属品,不是家庭、婚姻的牺牲品;这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她的诗敢于独树一帜,敢于追求纯艺术,敢于在平凡简单中寻找伟大;这是一位伟大的爱情女歌手,敢于以女性视角揭示女性情怀;这是一位爱国诗人,她的诗充满人文精神,她的爱是宽广的,她与她的人民同在。这种与人民同在的文艺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启蒙意义。她是世界女诗人的一面旗帜,然而却一生坎坷,同白银时代一起,走过了一段被虚构的声音与美好之间的特殊岁月。

  《一》对于安娜·阿赫玛托娃来说,一生的许多不幸仅仅是作为她的陪伴品而丰富了她的人生阅历而已。她是坚强不屈的女性,从不因为恐惧与灾难而放弃诗歌创作,也永不放弃自己的诗人身份。

  1889年8月11日(旧历)安娜出生在黑海沿岸敖德萨近郊的“大喷泉”。父亲是一名退役海军工程师。当安娜决定要写诗时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为了不“辱没”父亲的姓氏她选择了曾祖母的姓氏――阿赫玛托娃,正是这个姓氏响彻俄罗斯整个文坛,而非“戈连科”。  

安娜六岁时父母离异,这给她的童年遮上了一层阴影。她的无忧无虑的年华是在美丽的皇村度过的。她最初的回忆献给了皇村:“富丽堂皇、翠绿欲滴的花园,奶妈戴着我去玩耍的牧场,杂色的马驹驰骋的赛马场,年代久远的火车站…”彼得堡(后称列宁格勒)这座城市与她的一生紧密相连,正如诗人自己所说:“在列宁格勒我成为一名诗人,列宁格勒是我的诗歌的空气。”在这里她度过了16年。童年的生活环境给了安娜无穷的创作源泉。从小她便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第一首长诗《在海边》描写了自己的童年。

    而阿赫玛托娃后来的人生之路更加崎岖不平。她经历了贫困、监狱和战争的磨难。她唯一的儿子因父母的缘故三次被捕入狱,一生中有二十多年是在监狱中度过的。作为一个母亲,阿赫玛托娃把她的这段不平常的血泪史记载成诗篇《安魂曲(Реквием)》,这是一首由14首小诗组成的抒情长诗,在未曾平凡的岁月悼念那些在三十年代肃反扩大化中冤屈而死的所有无辜者,读来催人泪下。这首《安魂曲》是阿赫玛托娃诗歌创作的巅峰,将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感情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铸成不朽的篇章。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身为空格军官的安列坡被迫逃往英国。同时也有不少诗人、作家因不了解革命而远走异国他乡。对于当时的移民倾向阿赫玛托娃表示“不与抛弃故土的人为伍”,并有好几首诗表示坚决反对,尽管她当时也不了解无产阶级革命,但她没有逃避,也没有后退。她寄予这片生她养她的故土以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诗人,她的诗充满了公民感,正如涅克拉索夫所说:“你可以不作一名诗人,但一定要作一名公民。”阿赫玛托娃认为“外国的面包充满苦艾味”,同时她相信祖国一定会走出混乱,走向复兴。  

  1941年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阿赫玛托娃身居塔什干仍不忘尽快获得列宁格勒的消息,在大围困的艰难时期她与她的人民同在,她以自己的诗歌激励人民,相信胜利一定会到来。  

    尽管阿赫玛托娃选择了与祖国同在,然而命运并没有给她安排一条风顺的路。1921年她的前夫古米廖夫因“塔甘采夫事件”被捕枪决,她的诗充满了恐惧和忧伤。  1924年因《耶稣纪元》中的一些诗篇激怒了当时的政府官员,阿赫玛托娃的诗歌被禁,这对一个诗人来说无疑也是被判死刑。然而她没有一蹶不振,没有销声匿迹,在这段“沉默”的时期内她研究了彼得堡的建筑和普希金的创作,并翻译了许多外国诗歌,普希金给了她无穷的创作灵感和人生启迪。  

《二》  尽管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充满了对真挚爱情的赞美与歌颂,然而,现实却只给予了介于被虚构的声音与美好之间的爱情梦幻。

  1910年阿赫玛托娃与古米廖夫结婚,结束了长达6年的马拉松式恋爱。然而婚姻只是走向不幸的开始。正如阿赫玛托娃所说:“我们俩作未婚夫妻的时间太长了,我在塞瓦斯托波尔,他在巴黎,等到1910年结婚时,他的激情已经消耗殆尽了。”婚后古米廖夫不堪家庭的束缚开始了漫长的非洲之旅。而阿赫玛托娃一头扎入了诗歌的创作中。  

    古米廖夫早期诗歌中有不少是描写安娜的,她时而是美人鱼,时而是魔法师,时而是凡间女子,时而是天上月亮。这条美人鱼具有难以名状的幽怨气质,她的存在只是为了诗歌。  

    912年阿赫玛托娃的第一本诗集《黄昏》出版,在诗坛引起不小反响。1914年《念珠》出版,读者抢购一空,争相传诵。阿赫玛托娃的诗集以清新委婉的笔触给当时象征主义为主宰诗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打破了当时晦涩的象征气氛。  阿赫玛托娃早期的诗为其赢得世界声誉打下了坚固的基础。《黄昏》、《念珠》以高超的诗歌艺术揭示了恋爱中的女性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然而其基本主题还是王子梦的破碎,赞美的是一种人世间普遍的缺憾美。  

    1917年阿赫玛托娃与古米廖夫离婚。至于离婚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两位诗人都向往自由,追求创作灵感。从阿赫玛托娃一方来说,她要确信自己是一个不受约束的自由女性;从古米廖夫一方来说,他不愿屈从于任何“魔法”,要保持不向任何人屈服的男人的尊严。他认为,两个诗人的结合是荒谬的。所以作为两位当时的著名的诗人他们认为分手是最好的选择。就此两位诗人分道扬镳,各自重新组合家庭,然而他们的第二次婚姻又是不幸的。他们在诗人与幸福之间选择都选择了作诗人,放弃了个人的幸福。  

    在阿赫玛托娃的爱情生涯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鲍﹒安列坡。阿赫玛托娃的诗集《白鸟集》和《车前草》又大部分诗是献给安列坡的。如果说《黄昏》和《念珠》里没有美满的爱情,充满了悲凉,那《白鸟集》和《车前草》里则激荡着感情的洪流,这是关于“王子”复活的话题。然而这份感情只是没有结果的相思花。

    她唯一的儿子因父母的缘故三次被捕入狱,一生中有二十多年是在监狱中度过的。作为一个母亲,阿赫玛托娃把她的这段不平常的血泪史记载成诗篇《安魂曲(Реквием)》,这是一首由14首小诗组成的抒情长诗,在未曾平凡的岁月悼念那些在三十年代肃反扩大化中冤屈而死的所有无辜者,读来催人泪下。  

《三》诗歌才华及成就。1910年与诗人古米廖夫结婚,游历许多国家。曾加入阿克梅派。1912年出版诗集《黄昏》。1914年发表诗集《念珠》,曾引起轰动。二十年代初期出版诗集《车前草》(19211921)和《Anno  Domini  MCMX  XI》(拉丁文,意为耶稣纪元,1922)。阿赫玛托娃早期的诗歌创作已展露了她的诗歌才华。她善于运用戏剧化、电影特写手法描写最扣人心弦的紧张的一霎那。看似简单的对话却最能打动人心,男女主人公的每句话都极富喜剧效果。可以说这是个没有开头没有结尾的一个小情节,是一种动态开放性结构。虽为诗歌,确有小说、戏剧的创作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整个自然界发出的都是一个声音,一切都为表达同一个意思而服务,这就是诗歌的“单声部”与小说的“多声部”之不同。  

    阿赫玛托娃早期的诗为其赢得世界声誉打下了坚固的基础。《黄昏》、《念珠》以高超的诗歌艺术揭示了恋爱中的女性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然而其基本主题还是王子梦的破碎,赞美的是一种人世间普遍的缺憾美。  

      

  她的诗多以短小精致的形式,袒露复杂的内心矛盾。二十年代中期开始研究普希金的创作技巧。卫国战争时期创作过爱国主义诗篇,如《起誓》(1941)、《胜利》(1942-1945)等。战后继续写作抒情诗,1946年受到批判。五十年代后期恢复名誉。晚期的诗歌有《没有主角的长诗》(1940-1962)和《光阴的飞逝》。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是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出版的作品有长诗《没有主人公的长诗》、组诗《安魂曲》等。1964年获意大利国际诗歌奖,1965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诗人喜爱中国古典诗歌,曾译过《离骚》和李商隐的无题诗。阿赫玛托娃的创作特征是将生活提炼为艺术,而她的艺术方法是独特的,虽然阿赫玛托娃写不出布洛克的《十二个》、马雅科夫斯基的《向左进行曲》,但她以自己特有的女性角度观察并写作,在她的作品中始终回荡着时代的强音。  

    1962年阿赫玛托娃完成自传体长诗《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Поэма  без  героя)》,历时22年,为自己的创作生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晚年,荣誉纷至沓来,诗人的艺术得到世界的认可。1966年3月这位饱经风霜的女诗人因心肌梗塞病逝,结束了她77年的坎坷历程。1966年3月5日,阿赫玛托娃辞别了人世。在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上,静静的涅瓦河静静地流淌,静静的顿河静静地流淌……  

  2006年的3月5日,是阿赫玛托娃逝世40周年纪念日。1966年3月5日那个清晨不属于月亮,阿赫玛托娃因心肌梗塞突然告别了人世。  她77岁,活到这个岁数不容易了。生于1889年的阿赫玛托娃,在她百年冥诞的1989年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荣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一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以纪念这位“把人带进一个美好世界”的“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  

    结束语:阿赫玛托娃的诗似信手拈来,撷取身边之物借喻内心感受,一切浑然天成。她很少直接说:我快乐,我忧伤,我赞美,我痛苦之类的话,而是以物开题,借景抒情。大自然在她的笔下是会说话的精灵,是主人公最亲密的朋友。阿赫玛托娃所运用的富有寓意的景物有玫瑰、杨柳、滨藜、蒲公英、荨蔴、牛蒡、野蔷薇、车前草等等。  阿赫玛托娃善于描写人类感情的各各方面,在她的笔下有初恋的少女、有热恋的情人也有被爱抛弃的失意者,其中不乏生活的哲理。

  阿赫玛托娃在回忆录中曾经这样描述她个人与写作的关系:我没有停止诗歌的写作。诗歌的写作对于我来说,就是我与时间,与我的人民的新生活的联系。当我写下它们,我就活在了那韵律中,这旋律就喧响在我的国家的英勇的历史之中。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生活在这个时代,并且目睹了那些发生着的史无前例的事件。

  而我们从阿赫玛托娃所生活时代的不同背景当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诗歌与阳光同在,诗歌与灵魂同在——而之所以我们将俄罗斯的文学白银时代最终定义为她只不过是一个永生于被虚构的声音与美好之间文学时代,是因为她仅仅在世界上只存在了不到30年的时间。而在这短短的的时光当中,又承载了一个国家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更的意识风云。

  这30年的岁月尽管短暂,但却又是不朽的。在她终结整整一个世纪的时候我们隆重推出这篇纪念文章,既是对一个时代的缅怀,也是对那些在白银时代中所有成绩卓著诗人的缅怀与纪念。诗歌不朽,灵魂不朽!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19220356/8142353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