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从语言到远方 > 第三十三节: 人本主义诗歌的颓废

第三十三节: 人本主义诗歌的颓废


人本主义使诗歌已经颓废到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书写系统  

    

        

    第三代诗歌写作的代表人物于坚最近发表最新诗歌的观点:诗人表达自我无可厚非!或许我们从于坚的这句话中可以得出的证明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书写系统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或许我们也可以从另一层面来解释于坚的观点:诗人除了表现自我以外,当然也可以在诗歌中表现其他领域的诗歌主题。在我们今天的论文中,我们并非是对于老师的观点发难,而是诗人表达自我无可厚非的现象从古今中外的诗歌诞生伊始就是这种状况。当诗人不愿在诗歌中过多或过度的叙述环境及社会背景等元素时,第一人称便成为所有诗人乐意使用的写作方式。因此,我们今天论文的主要创作目的就是关于“诗人表达自我无可厚非”的内部机制的分析研究。——绪言

    《一》诗歌为什么会走上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书写道路?

  诗歌因为在字面上表达了许多方面的暗示性,所以经常误导读者会将诗歌的主题向其他的理解方向而转变。诗人有时侯会故意制造着某种词不达意的诗歌布局去将人类的思考引向极端。因为小说等非虚构文学作品时常因为作家过于细致的描述而使读者的理解范围只限制于小说及其非虚构文学作品的主题之内。因为过于详细的描述是导致读者无法脱离作品主题而引入其他思考的主要方针。

  因此,我们必须看见的问题是,诗歌的篇幅因为小于读者阅读思考的空间,所以诗歌读者时常在朗诵诗歌的时候会自发性的利用自己的激情去拓展自己关于阅读理解的空间。因此,著名文学评论家在他的文学理论研究中导入了阅读空间与理解空间成反比的概念来说明诗歌对读者的暗示性存在。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时常认为宏篇巨制的作品由于叙述篇幅的宏伟而使读者拓宽了视野。

  

    与此同时,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或许承认长篇作品本身所带给读者的宏观视野及其足够的阅读容量,但是我们一直忽略的事实是,无论读者在阅读长篇作品中感受的层次如何丰富,丰富多彩,可那都是作家提供的现成的东西,而不是读者本人的思考。因此,长篇作品尽管在阅读容量上满足了读者的某种阅读的篇幅条件,但实际上读者的思考始终是单一的,只是被动追随作家的主题而接受作品而不是思考。而诗歌则不同,因为篇幅的限制,常常使读者无法满足阅读而必须具备的容量空间。也就是说,诗歌会使人产生阅读不足的感觉。

      因此,在我们一些关于诗歌为什么不能象文学作品那样受欢迎的调查报告中发现,他们时常不喜欢阅读诗歌的原因是由于他们不相信诗歌能够叙述一个完整无缺的故事或人物,甚至于也可以说是诗歌在文本上给他们带来的直观信息太少。而小说则能够带给他们详细了解事件的足够条件或证据。因此在这个角度上我们产生的印象是,小说完整无缺的描写使读者省略了读者思考的许多过程。因为阅读小说的时候,读者一切的感受都受作家的主观引导而发挥,而诗歌不同,读者必须渗透自己的观点与思考去阅读诗歌。有时侯还要加以许多方面的幻想及假设去帮助诗歌构建完整的叙述空间。所以,当一首被定义为歌颂和平的诗歌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时,其实读者是无法感受其中的和平思考的。

    因为诗歌中许多离合词汇的残缺甚至于是人物待称的省略很容易使读者理解的是关于残酷元素的抒发而不是和平的元素。诗歌的错位就是在使用“开遍鲜花的原野”等概念形容和平的时候,实际上那些破坏和平的战争分子或叛乱分子,他们也同样热爱“开遍鲜花的原野”。再就是诗人在描写和平的时候经常使用阳光明媚及其蓝色的海洋等词汇,但实际上我们的敌人也同样渴望阳光明媚及其蓝色的海洋等美好意境的存在。所以,诗歌意境的无法判别性时常会使读者的理解走向相反的境地。鉴于我们生活在如此多的虚构事物中,因此,对赫拉利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真实的?究竟什么是真真切切的,而非我们头脑虚构的?”现在我找到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来研究大脑思维,即通过一种冥想的方法--内观(Vipassana,源于印度的一种禅修方法)。

  

    到目前为止,科学要研究人的思维仍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无法直接观察思维。你可以用显微镜和  FMRI  扫描仪来研究大脑,但是大脑和思维不是一回事。问题在于,你只能研究自己的思维,而无法直接看到别人的。而当你试图观察自己的思维时,你就很难系统,很难客观,如果集中精力观察自己的思维运转,才几秒钟你就凌乱了,分心了,要么干脆就昏倒了。

  

        尤其是在描述不同价值观念及其不同道德观念以至于现代与历史传统观念的碰撞时,诗歌更容易引起强烈的误导。诗歌对事件描述虽然缺乏完整的系统叙事,但有时侯语言系统却非常鲜明,可是在这个语言系统却非常鲜明的情况下却又缺乏明确的主客观判别,因此诗歌常常被当成引导人类社会极端思考的工具。因此,许多诗人为了避免这种主客体不分的情况,在诗歌创作中几乎全部使用第一人称的手段而加以解决。所以,所有的诗歌几乎在格式上都形成了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局面。造成了无我不诗的尴尬局面。尤其可悲的是,在现代诗歌书写中,我成为一切事物的中心。我观察世界,我思考世界的局面其实是一个文学中心向自我中心倾斜的严重错位。所有的事物都是经过自我的审视之后才出现在诗歌里其实是一个关于文学是一个体现自我主张的折射。这种诗歌表述的错位不仅在世界范围内被禁止或纠正,反而冠以许多辉煌的概念去命名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书写系统。很多情况我们无法去解释或者说去纠正去批判去废止。

  

《二》当我们人类的子孙后代们在享受所谓的童话或寓言情节或情感时,最终也是让人类社会承担这种消解动物世界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因为,当这些人类的后代发现他们的父辈们每天都在蚕食与残杀这些具有思想的动物时,最终给他们所带来的是一种对文学创作的不信任态度或是对于文学创作理想主义的质疑。最终同时还要承担的苦果是,让后来的人类越来越不相信文学创作及其文学作品的价值或文学艺术的尊严。人类社会在最初曾经引以为荣的童话时代最终成为引以为耻的道德败坏。这应该是我们坚持文学就是人学观点的恶果。人类只是自然界生物工程的一个种类,妄图替代全生物世界思考的欲望显然是不尽现实的事情。

  

  赫拉利是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希伯来大学历史系,2012年用希伯来语创作此书后声名鹊起,迅速译成三十多种外文流传,根据图书改编的课程在YouTube上拥有大批青年粉丝。因为对所有有感知的生命抱有同情,他对人本主义提出了质疑。  “随着人本主义成为信条,世界越来越被塑造成适合人类需求的样子,但其他物种的栖息地就遭到破坏,这让它们迅速灭绝。地球曾经是一片蓝天绿地,但现在已经成了混凝土和塑料构成的商场。”不仅如此,他对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也提出质疑。“什么是真正在生物学上不允许的,而什么又是人类说的煞有介事。一项黄金法则就是‘天生带来允许,文化造成封闭’。一些文化习俗总会禁止‘不自然的事’。只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自然的。生物学上,男人就是能从彼此身上得到性愉悦,但某些文化却极力阻止他们实现这种可能。”从赫拉利对人本主义提出的质疑观点来看,世界范围内文学创作的人本主义原则正在逐步摧残着文学创作的思考,并且正在逐步将文学引向死亡的境地。

    因为我们的创作宏观概念是人本主义或者说文学就是人学的概念。因此,作为第一人称的我在最基本的层面就吻合着人本主义及其文学就是人学的主张要求。同时,我们所不能击破的基础是,文学就是人类思考的产物,所以,我的思考系统其实是一个合理合乎逻辑的存在。如果你想击破这个这个格局,那么就是等于否定文学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这一根源。因此,我们现在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彻底否定人本主义的文学创作创作是关系到文学创作某种意解构放的重要突破。实际上我充当的是一个关于宇宙的代言人及其批判者。我们在创作中无论提出了如何多层维度的创作方针,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始终没有脱离人类社会的主观思考方针。因此,人本主义模式的诗歌书写格局就从此运行与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创作及其诗歌创作之中。

  

  也许正是因为切身体会,赫拉利才对某些“文化”从根本上质疑。他本人公开承认是同性恋,因为以色列法律不允许同性结婚,他和丈夫在加拿大结婚,现在居住在离耶路撒冷不远的一个小村庄里。赫拉利在书中展现了一幅人类演化史的宏图:从十万年前的猿人到今天的“接近超人”。在大历史的框架下透露着对个体的关怀以及对一切有感知的生物的悲悯。

  

  

  赫拉利认为,以人类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忽视了给其他物种带来的巨大痛苦。几千年来,智人(人属动物的一种,现代人类的祖先)的行为导致很多其他大型物种灭绝。这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45,000年前,智人第一次登陆澳大利亚时,很快就使当地90%以上的大型动物灭绝。在澳大利亚当时24种体重在50公斤以上的动物中,有23种都惨遭灭绝。15000年前智人达到美洲后,70%的大型动物惨遭灭绝。而所谓人本主义方针垄断下的文学创作,也在逐步的将世界或整个客观世界遗忘。这种文学上的遗忘是助长了人本主义意识抑或是抑制或抵制了人本主义意识答案应该是很明确的事情。当我们阅读一些比较古老的文学作品时,它所体现的主要是自然主义思想的创作方针。以人为本的创作方针其实是人类统治世界的主要形式之一。因为他试图证明,只有掌握文字的人类社会才具有书写或文学创作或利用文本表达思想的权力,而其他的物种因为没有文字而被划分为低等动物或者说是没有思想意识的动物。在人类种植第一棵小麦或者写下第一份文字之前,他们已经导致了大约一半的陆生哺乳动物从地球消失。而在人类创造第一文字书写下第一篇文学作品的时候,动物的思想就开始被驱逐出境。尽管我们的诗人创作了许多方面的关于自然关于动物的童话诗歌或寓言诗歌,但那些最终都还是逃不过被诗人融合人本思想的命运。因为诗歌中的那些关于自然的描述及其关于动物思考或行为的描述,其实都是人类社会自己思考的东西。只不过是通过诗歌的书写强加于这些自然或动物的身上。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自然世界的植物或动物有其自己的思维能力或者说感情色彩。在这些低级或高级的生物世界里,同样有友好和平共处的行为,也有关于强烈的复仇或攻击行为。可是,事实上,诗人们所描绘的种种情况,充其量只不过是人本主义的主导而已。

  

  

    现在,地球上90%以上的大型动物要么是人类,要么是我们驯化和奴役的家畜。例如,地球上总共有20万只野狼,而家养的狗有5亿条。只有90万头野牛,而家养牛有15亿头,鸡有250亿只。因为被驯化和奴役的家畜是人本主义统治的结果,所以他们曾经拥有的表达情感仅仅被理解为动物的本能。在人本主义的统治下,动物的思想程度被迫降低为零的出境。  我们统治了世界,是因为人类能够想象,上帝、人权、金钱、国家、民族,都是人想象出来的东西,而我们同陌生人合作,就是因为大家都相信这些想象物,相信想象出来的故事,并且把它们传播出去,给更多的人。渐渐的,亿万人就都遵循同样的行为规则了。可是你能告诉一个黑猩猩说,你要好好的,多做善事,这样死后上天堂,有吃不完的香蕉吗?它会相信吗?生命的意义是我们在脑中不断虚构的理论,而且这个构想不停地变化,我们总是对最新的版本充满依恋,但是没有一个版本能让我们就此满足。即使当一切都完美了,我们大脑的反应仍然是不满足,要去追求更多更好的东西。所有这些都在表明着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我们在剥夺动物生命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思考与独立思想的权力。当我们人类的子孙后代们在享受所谓的童话或寓言情节或情感时,最终也是让人类社会承担这种消解动物世界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因为,当这些人类的后代发现他们的父辈们每天都在蚕食与残杀这些具有思想的动物时,最终给他们所带来的是一种对文学创作的不信任态度或是对于文学创作理想主义的质疑。最终同时还要承担的苦果是,让后来的人类越来越不相信文学创作及其文学作品的价值或文学艺术的尊严。人类社会在最初曾经引以为荣的童话时代最终成为引以为耻的道德败坏。这应该是我们坚持文学就是人学观点的恶果。人类只是自然界生物工程的一个种类,妄图替代全生物世界思考的欲望显然是不尽现实的事情。

  

  无以计数的被人类驯化的家畜为肉类、乳制品和蛋类工业而活,它们的痛苦和忧愁没人理会,被当做"生产机器"。它们在工厂里被大量繁衍复制,在笼子里连翻身的余地都没有,等待着被宰割。它们能活多久,完全取决于老板眼中的利润。

  

  

    从动物所遭受的痛苦总量来说,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犯罪之一。因为科学研究表明,即便是鸡,也有着复杂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它们能感受痛苦和快乐以及恐惧。几千年前,人们只关心自己的家庭和部落,对陌生人毫不关心。但是逐渐地,一些人学会去关心同一个王国里的几百万陌生人,或者同一个宗教里的其他教友。最终,有些人学会关心整个人类,即便是相隔半个地球的其他国家的人。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这个圈继续扩大,关心所有有感知的物种,包括人类和非人类。这也不是什么新观念,古印度和中国的思想家早在2500年前就提出这种观念。

  

  

      《三》尽管社会及其世界的一次次变革和进步并没有转化为快乐,但是对于许多诗人来说,脱离诗歌童话及其寓言的意境模式正在成为诗歌书写的主流。而这种以自我满足为基础的快乐情感说到底也是人本主义导致的结果。

  

  

  虽然人类的权力(在工业、科技的帮助下)在不断增长,但他们并不擅长将权力转化为幸福。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权力,我们的生活也从来没有现在这样舒适、方便。但是我们比祖先幸福得多吗?和过去人们幻想的相比,我们可能像生活在天堂一样,但是我们却未必这么觉得。  一种解释是快乐更多地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期待值,更少地取决于客观条件。然而,期待值和外在条件是正相关的。当条件改善,期待值会提升,所以即使条件有极大的改善,我们仍和以前一样不满足。因此,诗人们开始注意到从诗歌书写中如何通过展示祖先生活的方针和生活模式,价值观念等领域的历史状况以达到劝戒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生存方针的颓败或变形。因此,我们从诗人于坚,周啸天,翟永明,雷平阳,刘年,朱零,帕男,海男,沈建浩,杨洪梅哪里可以看见他们的诗歌正在将历史与现代人类社会本身的碰撞或交汇那里寻找关于某种幸福的思考。实际上,关注人类社会自身的幸福思考或价值思考就是关于客观认识世界的思考。

  

      根据另一种关于快乐的解释是,快乐是由神经、神经元、突触和各种生化物质构成的复杂系统决定。而生化系统对快乐有限制,只会维持在恒定的水平,虽然偶有波动。我们常认为,只要换个工作、找到爱人、买了新车、付完房贷,做完诸如此类的事情,就会快乐得不得了,但等我实现这些时,却没有期待的那么快乐,毕竟这些事情不会改变我们的生化机制。虽然可以有短暂刺激,但很快就会回到原点。

  

  我们对于快乐的基本反应就是不满足,渴望得到更多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在征服世界、获得权力方面如此成功,但是并没有相应地转化为快乐。文化以及各种虚构的构想是人类统治地球的关键。在认知革命之后,传说、神话、神以及宗教也应运而生。不论是人类还是许多动物,都能大喊:“小心!有狮子!”但在认知革命之后,智人就能够说出:“狮子是我们部落的守护神。”“讨论虚构的事物”正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当然,诗人们也正在从更加深刻的动物驯化中检讨人类社会驯化动物的罪恶和自私。

  

  

    为什么我们能登月、分裂原子,而猿猴们却只能被关在实验室和动物园里?因为我们是唯一能灵活地展开大规模合作的动物。只有智人能做到这一点,猩猩、猴子、狼之类可做的已经比蜜蜂蚂蚁多多了,但还是只能在一个彼此都熟悉的环境中才能展开合作。如果一对一,十对十,人类未必是黑猩猩的对手,但一千对一千就不同了。你把十万个黑猩猩放到华尔街去,肯定一团乱,但你把十万个人放过去,他们就能举行宗教活动、交易和运动竞技。

  

    所以追问生命的意义是无用之功。只会使我们在各种构想中纠缠迷惑。与其这样,我们不如花力气来了解大脑思想的机制,尤其是为什么大脑对各种好的东西不知满足,总是产生新的渴望。这也是世界上产生各种混乱和痛苦的根源。我有意区分宗教和灵性(spirituality)。灵性提出问题,而宗教提供答案。灵性让你去探寻和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而宗教要求你相信某种特定的神话理论,不容置疑。我压根不是宗教信徒,但我深深地对灵性着迷。我喜欢提出问题,探索它们,不管它们把我带到哪儿。

  

  

  资料:人本主义(德文:Anthropologismus),又译人本学,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人本主义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及之后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费尔巴哈由于把庸俗唯物主义同一般的唯物主义混为一谈,避免采用甚至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而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本主义”或“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19220356/8145213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