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劣币驱逐良币——“逆淘汰”的恶性循环
孙科炎;董晓孝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红颜政道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玄幻:我!天命大反派
插翅难飞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关于南朝贵公子是我冒充的这回事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由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最先发现:当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进入流通领域后,作为足值的“良币”往往会被人们收藏起来,而不足值的“劣币”则会充斥市场,劣币就这样驱逐了良币。这一现象又被称为“格雷欣定律”。
最近一段时间,假冒伪劣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不容回避的问题。频频发生的“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以及“染色馒头”事件……这一个个“劣币驱逐良币”的事件,不得不令人深思没有良好道德环境与有效约束体制下的各种市场经济行为。
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赖以存在的环境基础。现在,食品安全问题乃至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主要也是出于这个原因。现实的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市场,某种商品的买者与卖者信息不对称,而这导致了市场经济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频频发生。
现在,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条街道的两侧,分别开着两家面包店。其中一家面包店采用的原料考究,做工精细,味道可口,每个面包的价钱是10元;而另外一家面包店采用的原料粗糙,面包干瘪,缺斤少两,但价格却比第一家便宜一半,每个面包只要5元。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第一家面包店卖得更好,但事实上,第二家面包店的生意更好。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体现。
同理,对于那些食品安全问题和假冒伪劣产品,从消费者角度看,市场中充斥着内在质量不一而买者无法辨别的商品时,优质商品的价格高而劣质商品的价格低,且在买方无法判定商品优劣的情况下,他们只愿意出相对于预期平均质量水平的价格。于是,优质商品供给者往往因不愿降价而蒙受损失,而劣质商品供给者却通过交易获得部分额外收益。这样,优质商品被驱逐出了市场。进而,市场中商品的平均质量进一步下降,买者因此也只愿意出更低的价格,于是次优商品也被逐出了市场……最后只剩下劣质商品。这就是“良币驱逐劣币”的恶性循环。
从卖者方面讲,所掌握的有关商品质量的信息多于买者,这就可能给卖者提供了隐瞒商品真实信息的机会,甚至欺骗买者。不少制假者正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而骗取消费者的信任,获取暴处的。
本来市场上有一种赏优罚劣的机制,那就是消费者口碑。问题恰恰是,一方面有部分消费者知假买假、知假护假,从而使假冒伪劣商品有市场;另一方面市场上的欺骗者不但没有得到应有惩罚,反而能招摇过市,从而造成诚实厂商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其市场不断缩小,于是产生“逼良为娼”的后果,也就是迫使其降低质量标准。这种现象被称为“逆淘汰”,其结果是优质产品市场萎缩甚至被赶出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正因为如此,要想打破“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首先应解决市场信息和对假冒伪劣的识别问题。一方面,优质产品要占领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需支付必要的信息成本,尽量让消费者知道并愿意对优质产品支付优价。在这里企业创建品牌和名牌以及广告宣传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面,要建立信用档案,制作失信者黑名单,并由权威部门定期发布。
其次,要充分发挥诚信机制和相应的奖惩规则。交易中失信行为,应受到惩罚。例如,消费者认清正品不买假货,就是对制假售假者的惩罚。
最后,要加强市场经济的执法力度。政府一方面要有效保护名牌之类的知识产权,保证其市场回报;另一方面要加大处罚和打假力度,使制假售假的投机成本足够大,让假冒伪劣产品无利可图。
因此,对于经济活动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我们应该努力完善市场经济下的法律法规,建全有效的约束体制并维系良好的道德环境,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事件。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25862/114810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